武定县白路镇:指尖技艺“绣”出幸福新生活
时间:2024-08-15 作者:佚名 来源: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一张剪纸、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块布料、一双巧手,武定县白路镇的绣娘以针为笔,以绣线作画,手指翻飞间,针尖“生花”,凭借一双巧手绣出幸福新生活。
刺绣比赛
千百年来,在白路这片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土地上,一代代彝家绣娘始终秉承传统,坚守彝族剪纸、彝族刺绣技艺实践,力促彝族剪纸、彝族刺绣不断发展。彝家女子从小就跟着母亲、奶奶学习刺绣,一学剪、二学裁、三学绣花,几乎能拿针就会绣花。如今,彝绣靠一代代能于指尖生花的彝家女子薪火相传,在不断传承发展中,彝绣逐步走向了产业化、创新化,绣娘们依靠自己的双手绣出了一条致富路。
“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刺绣,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将彝绣产品和现代元素相结合,从传统的彝族服饰转向发展包具、家居饰品、礼品工艺品、商务配件等品类,让彝绣绣品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让更多绣娘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赚到钱,还能把家照顾好。”省级彝族刺绣传承人张学芬表示。
志愿服务+彝绣,筑牢平台挖潜能。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白路镇彝绣车间,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彝绣车间+经营主体+订单收购+绣娘”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对绣娘的培养,由彝绣车间负责人牵头,积极寻找订单,组织绣娘、个体经营户统一绣至产品。同时,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组织非遗传承人、绣坊、绣娘参加“南博会”“文博会”等会展,持续通过各种节庆活动推介彝绣,提升白路彝绣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技能培训+彝绣,提升绣技增动能。依托白路镇彝绣车间、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绣艺学堂,借助沪滇协作、招商银行帮扶等政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邀请国家、省级、州级彝族刺绣、彝族剪纸非遗传承人对绣娘进行面对面指导。近年来,共举办彝绣培训10余次,培训绣娘1000余人次。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要看顾老人和小孩,不方便外出务工,现在镇妇联经常组织刺绣培训,参加培训不仅提升了我的绣技,还学会了许多新奇的配色方法,以后我能接越来越多绣坊的订单,农闲时还能轻松赚钱补贴家用。”绣娘李继美高兴地说。
农特产品+彝绣,协同发展提产业。采取“彝绣车间+经营主体+订单收购+绣娘”的产业发展模式,由彝绣合作社牵头,积极寻找订单,组织绣娘、个体经营户统一绣制产品。积极与云南滇核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实现“招行彝绣盲袋”与农特产品的协同发展。组织绣娘自发承接订单,年均完成5万余个招行袋、围裙等产品的绣制,户均增收达2000余元。截至目前武定“招行盲袋”彝绣项目累计绣制完成“盲袋”20余万个,惠及1435名绣娘实现彝绣产值65.9万。
文旅融合+彝绣,强化宣传拓市场。文旅融合拓宽发展道路,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白路镇通过举办彝族火把节、核桃节、花山节、正月十五,组织开展刺绣比赛、彝族服装展演、彝族服饰展演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彝绣独特魅力,以节为媒,助推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实现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白路镇近年来坚持保护传承并重、优势特色并举,让传统彝绣焕发新生机,彝绣“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通过建设一个彝绣车间,举办一场服饰展演,培育一批绣娘,推广一批彝绣订单,引领彝族刺绣走向了技术品质化、绣娘意识市场化、彝绣市场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据了解,白路镇目前共有彝绣车间1个,彝绣工坊4个,彝绣市场主体23家,绣娘903名,其中省级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1名、州级彝族剪纸非遗传承人2名、县级彝族剪纸非遗传承人1名。2024年上半年,彝绣产业实现产值300余万元,惠及603名绣娘,实现增收入2671元,带动10余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
通讯员:崔露文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8/14/45473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4-11-25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
- 2024-11-24检察日报:80余万元...
- 2024-11-24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
- 2024-11-24庭审观摩提质效,评议...
- 2024-11-24学“真招”!这场培训...
- 2024-11-24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
- 2024-11-24检护民生|司法救助为...
- 2024-11-24检察日报:“邻里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