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走基层丨炎陵县:打好“组合拳”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时间:2024-12-18 作者:佚名 来源: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缓步前行在郁郁葱葱的乡村小道,一栋栋宽敞明亮的民宿掩映在蓝天白云下,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整洁温馨,多彩墙绘引人瞩目,簇锦的紫薇花尽收眼底……漫步炎陵县青石岗村,一幅美丽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厚植“生态底色”,发展绿色经济
夏日的青石岗流水潺潺,葱葱郁郁的树林如同天然的屏障,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隔绝在外,宛若世外桃源。红水河、九曲水“千瀑群”、三合水水库等“生态胜境”吸引游客观光打卡。
今年7月,一条“旅居青石岗”的微视频在网络悄然走红,视频中前来青石岗度假的游客介绍说“这里环境好山水好,空气负氧离子高,充分保持了自然的、原始的美,住在这里心情很舒畅,每年都要在这里住上两三个月”。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近年来,青石岗村坚持用“绣花”功夫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细化水平,以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契机,充分利用自身气候、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森林康养、特色水果、红色研学等产业,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风貌和建设品质,培育猕猴桃、柰李等特色优势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生态共富之路。
凭着生态优势和口口相传,村里从原有的4家民宿,发展到现在已有40余家,可提供床位1500余个,近三年已累计接待游客8万余人,旅居业态扩大了十余倍。种植高山炎陵黄桃、猕猴桃、奈李等水果400多亩,年产值达300余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奔“富”的道路上,端稳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鼓起了“钱袋子”。
深耕“红色沃土”,赋能文旅发展
青石岗村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山水相连,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至今保留着八面山哨口、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鸡公岩红军哨口、红军医院等众多红色遗址,流传着张明光英勇牺牲、朱德挑粮等革命故事。
要想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关键在于建设好、使用好红色资源。青石岗村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村情地貌,建设了红色研学基地、历史展览馆、主题文化小广场等系列红色文化工程,营造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通过精品展陈、情景再现、后代讲述等,在各个红色景点串联推出了“党史微党课”,讲好红色故事,宣传红色文化,不断丰富红色内涵,让前来旅居的游客在缅怀先烈、寻访遗址、回顾历史中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此外,结合红色景点打卡路线,青石岗村积极引导沿线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民宿餐饮等产业,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打卡胜地”和“发展旺地”,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突出“客家特色”,建设和美乡村
沿着村道徐徐而上,道路两旁墙面上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立体墙绘,让原本老旧、空白的墙壁变得色彩斑斓,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青石岗村是典型的客家村落,全村14个村民小组,散落居住着200多户客家村民,客家人的淳朴,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倍感温馨。“走在路上,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热情的打招呼,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前来旅居的钟先生说道。
夜幕降临,一场别开生面的宾主互动晚会即将拉开帷幕。伴着激昂的音乐节拍和锣鼓声,游客们带着好奇与期待从四面八方赶来,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热情好客的客家村民舞动着“三人龙”“火星龙”,年轻的客家“阿哥”“阿妹”唱起了山歌对唱。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游客们也主动加入了表演,曼妙的舞姿、动人的嗓音,让大家沉浸在别样的风情之中。
为了让游客更直观的了解客家文化,青石岗村结合村情村貌,在村道两旁、文化广场等区域设置文化展示区、美食品尝区、非遗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客家文化,又可以亲口偿到客家美食。现如今,客家十大碗、馓子、兰花根、姜糖丝、艾叶米粿等客家特色小吃,不仅成了游客的最爱,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与此同时,青石村还依托厚重的客家文化底蕴,积极引导村民树立新风尚,倡导厚养薄葬、邻里和睦,开设“村里的事村民说”议事堂,鼓励村民参与村级治理,让淳朴的客家文化焕发出时代的魅力。
原文链接:https://www.hxw.gov.cn/content/2024/12/11/146622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4-02村民反映宁夏回族自治...
- 2025-03-26致中共福建省纪律检查...
- 2025-03-26致中共福安市委周祥祺...
- 2025-03-26致中共福建省委周祖翼...
- 2025-03-26致中共福安市纪律检查...
- 2025-03-26致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
- 2025-03-26致宁德市人民政府党帅...
- 2025-03-26致福建省人民政府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