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法制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廉政教育

潘琰:为革命献身的巾帼英豪

时间:2024-12-07 作者:佚名 来源: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潘琰(1915—1945),江苏省徐州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5年12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西南联合大学进步师生为主体力量的“一二·一”运动,掀起了国内反内战、争民主的高潮,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序幕。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四名烈士在运动中英勇牺牲。

  

  潘琰

  不爱红装爱武装

  1915年10月17日,潘琰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虽从小不愁吃穿,却是7个兄弟姐妹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个。1934年,潘琰不顾父亲的反对,考入徐州立达女子中学。在学校,她受新文化的熏陶,勇于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她在潘氏家族青年中组织家庭协进会,经常开会交流读书心得、讨论国家大事。她还将头发剪至齐耳,旗袍改成短衣,背一把竹剑,身穿男孩鞋裤。

  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徐州,各校学生义愤填膺,积极响应。潘琰联合各校学生举行集会,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这一时期,她开始接触鲁迅的《呐喊》、茅盾的《虹》等进步书籍。

  “七七事变”后,战火迅速蔓延。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潘琰毫不犹豫地与众多同学一起投笔从戎。1937年12月,潘琰离开家乡,参加抗战青年干部训练团。临行前,她在弟弟的书本上写下两行诗:“今日请得长缨去,哪管他日几人归!”

  潘琰跟随队伍先后前往安徽省寿县、河南省潢川县训练。这一时期,她开始阅读《大众哲学》《唯物史观》等一系列马列主义书籍,接受革命思想熏陶,下决心献身民族解放事业。之后,她在湖北省罗田县宣传抗日和组织、训练民众时,还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加入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

  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国民党节节败退的情况下,面对回家还是继续抗日的选择,潘琰在家书中写道:“……真正抗日的是共产党……要为抗战贡献力量,为自己的理想找到出路,必须找到共产党。”前往延安的计划因国民党的封锁未能实现后,潘琰辗转来到湖北省建始县,于1939年2月考入建始女子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她一边学习,一边参加进步活动。

  1939年夏,潘琰终于实现夙愿——在学校党支部书记许云等人的见证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在鄂西地区大肆抓捕共产党员,逮捕名单中,潘琰的名字赫然在列。

  为保证潘琰等已暴露的共产党员的安全,中共鄂西特委决定,将他们紧急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地方。潘琰被转移至重庆,化名“潘虹”,参加手工业纺织人员训练班,继续在学校和工厂宣传党的革命思想。训练班结业后,潘琰利用到乐至县教村民纺棉花的机会,教农家孩子念书、识字,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当地有歌赞曰:“蜀北家家忆潘虹。”

  1943年,潘琰考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文史地专修科。她一边勤奋学习专业课程,一边认真阅读进步书刊,全面提高自己。在昆明物价飞涨的情况下,潘琰靠当家庭教师维持生计。

  在西南联大,校内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的斗争日趋尖锐。潘琰严守组织纪律,不暴露身份,在复杂严峻的斗争环境中,利用一切机会配合党的地下工作,出色地履行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为革命理想英勇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潘琰接到母亲盼望自己回家团聚的书信,但她却说:“八年了,我也想回家看看母亲,但是,国家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还要战斗!”

  1945年12月1日,一大批国民党特务闯进校园向师生们行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一二·一”惨案。被手榴弹炸得遍体鳞伤,倒地后又被歹徒连刺三刀的潘琰,还挣扎着用微弱的声音喊道:“同学们,团结呀!”最后一次醒来时,看着身边的战友,她只说了四个字:“战斗!战斗!”便永远闭上了双眼。

  潘琰等四烈士壮烈牺牲后,昆明3万余名师生自发集会为他们送行,闻一多等爱国民主人士也加入到送行队伍中。面对烈士的遗体,闻一多声泪俱下,当即亲笔写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词。

  潘琰在西南联大求学时,因形势严峻,其党组织关系按规定没有转到云南,她只好隐藏共产党员身份,秘密开展工作。直到1981年,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在收集“一二·一”运动史料的过程中,对潘琰的党籍问题进行了调查。经郑伯克等五位同志证明,中共中央组织部确认了潘琰的党员身份,党龄从1939年上半年算起。

  潘琰牺牲后,她的好友君慧赞颂道:“为真理正义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虽死犹生;看不见真理,畏怯正义,苟且偷安的人们,虽生犹死,潘琰永远活着。”潘琰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正义斗争中,以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

  李娅(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


原文链接:http://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12/2/4645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反腐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反腐法制网 fffz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47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