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法制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法治道德

“红军不拿群众一两盐”在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红色历史铸就城口廉洁文化“魂”与“根”

时间:2024-08-22 作者:佚名 来源:七一网

  

  ▲城口县“我是青年 我要清廉”活动仪式暨红廉故事发布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大巴山腹地,渝川陕交界之处,有重庆地区唯一曾建立过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的区县——城口。这里不仅记录着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不屈的革命历史,也传承着这支军队“铁纪”的“魂”与“根”。

  近日,记者来到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一块刻有“人民好坐江山”标语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

  这则标语来自城口县巴山镇元坝村火山坡的一处石壁上。城口县原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合轩告诉记者,1929年至1935年间,红军与敌人展开激烈斗争,先后两次攻克城口。为了扩大宣传,展现部队“铁纪”,树立红军良好的形象,当年红军曾组织当地石匠组成刻字队,把宣传标语刻在岩石上,整个川陕苏区有红军石刻标语4000多条,是全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文化景观。红三十三军二九六团当时就驻扎在这一带,标语应该是他们留下的。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红军坚决维护群众利益,通过各种方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以清正廉洁的军队形象,让城口人民意识到这是一支真正让穷人翻身得解放的部队!”张合轩说,正是凭着“铁”一般的军纪,红军赢得了城口群众的拥护,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围剿”,在城口站稳脚跟,建立起完整苏维埃政权体系。

  革命斗争锻造铁军纪律

  城踞三省门户,口扼四方咽喉。城口县地处四川盆地东缘与大巴山交接处,是出秦岭进四川的兵家必争之地。

  1929年,中共四川省委组织固军坝起义,建立起城万红军(也称川东游击军),与敌人展开斗争。1930年3月20日,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城万红军3000余人攻入县城,城口成为当时川渝地区被地方红军占领的首个县城,震惊全川。

  虽然成果喜人,但红军内部却也存在着不少隐患。城口县纪委相关人员介绍,由于当时城口等地村民大多是文盲,这支刚刚从农民和旧军队脱胎的军队还有很多旧的习气还亟待改造。

  军纪不严,不仅难保军队战斗力,更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1930年7月,在军阀与地方反动武装的疯狂“围剿”下,固军坝起义失败。

  面对斗争失利,王维舟等中国共产党人立即总结经验教训,重组川东游击军,并将其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以铁军纪律治理队伍,继续开展斗争。1933年,红军挥师再战城口县,建立城口苏区。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红军一面歼敌剿匪,一面开展根据地建设,发展党组织,用实际行动执行党的政策,践行党的纪律:红三十三军副军长罗南辉以身作则不搞特殊,打土豪所得尽数归公;红三十三军政委张广才“不讲情面”,严厉整治士兵大吃大喝、不节俭作风;县苏维埃经济委员曾庆禄、坪坝区苏维埃主席聂胜华、岔溪河乡苏维埃粮食委员宁天成等经济要害部门负责人贪污腐败问题被红军依法严肃处理……

  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光辉形象,在红军的一次次行动中逐渐深入人心,军民之间的纽带愈发牢固。这期间,红军在城口建立了1个县委,5个区委、9个乡党支部和6个区苏维埃政府、24个乡苏维埃政府、80多个村苏维埃组织,形成了完整的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组织体系,将城口铸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宏伟版图。

  践行“铁纪”厚植军民鱼水情

  “红军保护穷人分田地!红军帮穷人找衣穿找饭吃!红军保护穷人翻身!红军是穷人亲兄弟!红军不拿穷人一针一线……”在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市民杨先生带着自己6岁的孩子一字一句地念着城口苏区建设发展期间红军的宣传传单。

  “我是土生土长的城口人,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讲红军的故事,革命家们清廉的作风和一心为民的情怀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受到教育。”杨先生伸手指着其中一段说道,“‘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让我想起以前听过‘红军不拿群众一两盐’的故事。”

  1934年,红四方面军在城口建立根据地与四川军阀发生激烈战斗。一天,一支身穿粗布服装、头戴红五星、脚穿草鞋的红军队伍抬着伤员来到城口县岚溪村村民的农房中。

  伤员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危在旦夕,但红军卫生员手中却连消毒用的盐水都没有,急得团团转。

  正在焦急之时,大家无意间发现了村民绑在房梁上的笋壳盐包,这下伤员清洗伤口的盐水可算有了保障。但红军有铁纪,再苦再累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大家又犯了难。

  能不能找老百姓把盐买下来?可现在村民躲避战乱,都藏进山里去了,哪里还能找得到人!

  救人要紧,卫生员不得不立即用盐开水救治伤员,为了补偿村民,大家一起凑出3块银圆,并拿出一张有些褶皱的纸写道:“老乡,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抢救一位重病伤员,从笋壳包里拿了您一两盐巴,实在对不起,这里是3块银圆,请您收下。”

  当饱受军阀民团欺凌、搜刮的村民回到家里,看见银圆和纸条,忍不住声泪俱下地向着远方喊道:“是红军!红军,亲人哪!我们穷人的救星,一辈子都会记得你们的。”

  无论是“不拿一两盐”“不拿一个红薯”还是“不拿一针一线”都是红军严守的军纪。在城口,还有“老树为证,有借有还”“一挑铁皮桶”等故事流传,红军战士廉洁故事早已深深刻在城口百姓心里。

  正是在点点滴滴中践行“铁纪”,红军建立和巩固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让群众真正理解并认识到,红军“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质,吸引了城口人民积极投身革命。当年,仅5.7万人的城口就有5000多人投身革命,3000余人参加红军,其中600多人参加长征。

  让廉洁人物、清廉故事浸润人心

  “我今在兹,郑重承诺,清正廉洁,从我做起;坚定信仰,对党忠诚,牢记宗旨,为民服务……”5月28日,城口县苏维埃政权公园里,100余名来自全县各级各部门、国有企业的青年党员干部,面向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举起右手郑重地握拳宣誓。

  这是由城口县纪委监委、团县委联合举办的“我是青年 我要清廉”暨红廉故事发布会现场。大家走进川陕苏维埃纪念馆,共读红廉故事,共宣廉政誓词,身临其境感悟城口红色廉洁文化。

  “90年前,革命前辈身处艰苦斗争岁月,尚能坚守铁纪,英勇奋斗,舍小家为大家,如今身处建设时期的我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更要以他们为榜样,恪守廉洁底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积极履职尽责。”县团委副书记杜璇感叹道。

  如今的城口县,不再战火纷飞,但红色历史为城口铸就的廉洁文化的“魂”与“根”仍在发挥作用。

  城口县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廉洁是最重要的保障,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城口正按照“融入融合、落细落实、共建共享”思路,将红廉文化融入党纪学习教育、清廉重庆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结合情景剧、微党课、“行走的思政课”等宣传教育手段,以点带面、抓纲带目,不断增强廉洁文化传播力感染力,推动廉洁教育入脑入心,持续营造崇廉尚廉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持廉守正。

  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城口正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廉洁文化”建设模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廉洁故事、革命先烈的廉洁品质、红军治军的廉洁思想,编印《城口县红色廉洁故事读本》,用好用活“家门口”的廉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让廉洁人物、清廉故事从革命文化里“走出来”,推动廉洁文化成风化人、浸润人心。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53633.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反腐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反腐法制网 fffz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47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