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巴渝老兵 | 脱下戎装,他们依然是个兵
时间:2023-08-12 作者:佚名 来源:七一网
李东江
申华江
彭柳升
穿上军装,他们是保家卫国的战士;脱下军装,他们是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朝从戎报国,一生本色不改。
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巴渝老兵,退役不褪色。他们发扬军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以军人作风干事创业,在各个领域持续发光发热。
“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走访了这样几位老兵,希望通过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致敬老兵。
“突击英雄连”老连长李东江
为老兵们开了间“解忧室” 延续“一帮一、一对红”传统
7月26日下午,江北区委礼堂,一场建军96周年庆祝活动在此举行。当里孜戍边官兵讲述起他们在海拔4960米的哨所守卫祖国边疆的故事时,台下身着军装的72岁李东江一下子热泪盈眶。
“说实话,到我这个年纪,就很少感动了。但他们确实太艰苦了,风雪要大到哪种程度,才会让一面国旗三五天就被刮烂?”7月27日,在“东江聊天室”说起前一天的庆祝活动时,李东江印象最深的就是战士们在齐腰深的雪中巡逻的场景。他说,那一幕,让他想到了“一生中最荣耀的日子”。
率连队征战边疆
打破“打不破的防线”
李东江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党员、老战士。
“我出生在战斗途中,成长在火热军营,听惯了部队嘹亮的军号声、军歌声和口号声,更是在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故事的激励下长大成人,所以从小就立志当兵,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管已过古稀之年,但李东江依然流淌着军人的血液。
1979年初,时任连长的李东江奉命率领全连136人参加边境作战,首战就与敌人进行了一场近乎肉搏的生死对决,一举攻破敌人所谓“打不破的防线”。
连续作战26天,李东江率连队以最小代价歼敌100多人。当年,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突出英雄连”的光荣称号,李东江荣立一等功。
尽管那场战斗已过去44年,但李东江仍记忆犹新。他指着1979年3月29日的《解放军报》说:“这就是见证。”
只见头版头条的标题是:打破“打不破的防线”。
面对上亿元资金诱惑
牢记部队纪律和党性要求
1985年,李东江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工作,后来“下海”创业,直到2011年退休。
脱下戎装、征战商海,从重庆到海南,从海南到广州,又从广州回到重庆,李东江当过总经理,也当过董事长。无论是在国企任职,还是“下海”经商,面对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运作资金,他始终以军人作风干事创业,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这二十多年,我身边有领导、同事、朋友被查处,相继‘倒下’。但是我牢记部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纪律和党性要求,没有给军人形象和党员身份抹黑。”他说,“在部队保家卫国的荣光,绝不能作为我们在地方向组织伸手、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资本。”
延续军队优良传统
为老兵解心结、办难事
在江北区,很多退役老兵都知道李东江的名字。
2019年,江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了退役军人“指导员在线”网络交流平台。彼时,退休后的李东江也在关注着老兵们的现状。
2019年底,在江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下,以李东江名字命名的“东江聊天室”应运而生。除李东江外,“老指导员”唐翔、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陈伟力等人也加入其中。“东江聊天室”延续了部队“一帮一、一对红”的谈心活动光荣传统,以谈心、聊天的方式,为退伍老兵们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出主意、想办法。
为拉近与老兵们的心理距离,李东江和战友们还“淘”来许多军旅物品——头盔、挎包、水壶、军功章、子弹壳、老报纸……让不到20平方米的“东江聊天室”充满了“军味儿”。
“其他工友都拿到了工钱,但我已经被拖欠几个月工钱了,啷个办哟?”2020年11月,40多岁的退役军人老李来到“东江聊天室”,向李东江诉苦。
李东江和唐翔先是安慰老李,平复他的情绪,再详细了解了事情经过。
原来,老李之所以被拖欠工资,一来有工程方自身的原因,二来工头和老李之间有些矛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东江和唐翔多次找对方进行调解,几番“拉锯战”下来,老李终于拿到了被拖欠的全部工资24000余元。
“东江聊天室”的名气越来越大,让全国各地不少老兵对这个“解忧室”都有所耳闻。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江苏苏州籍退役老兵戚文华时常会打电话给李东江进行倾诉,他在第一次给李东江的信中写道:“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我十分敬佩你,万分信任你。”
3年多来,“东江聊天室”已接待退役老兵上千人次,累计帮老兵解决各类问题160余起。李东江还充分发挥“全国老兵宣讲团”和“老干部红色宣讲团”成员优势,“走出去”为机关党员、青年学生、部队官兵、社区群众等上党课、作报告,惠及受众数万人次。
原炊事班班长申华江
带着退役军人和军属在服务业继续“战斗”
7月30日下午四点过,重庆品创家政服务有限公司、重庆雄鹰房屋维修公司总经理申华江与南岸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傅远军一起,来到烈士遗属杜永珍老人家里。刚进门,申华江就自报家门:“孃孃,我是个退役军人,我们当过兵的人能够感同身受,您的儿子值得我们敬重。”
“我们是做物业维修的,家里要是出现水管破裂这些小事,尽管给我们说,千万不要客气。你可以记一个我的电话……”
“要得,谢谢你们,我晓得现在做企业也不容易,真的感受到了社会对我们的关心。”
没说几句,年近70岁的杜永珍眼中噙满泪水。
这个下午,申华江走访慰问了3户(位)退役军人优抚对象。他说:“在‘八一’、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慰问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是我们公司不成文的规定。虽然我脱下了军装,但始终感觉肩上有种责任。”
退役后创建家政公司
白手起家闯出“新天地”
申华江2002年应征入伍,2007年退役后来到重庆工作。
“在部队,我是炊事班班长,那段经历磨练了我的耐性,也让我对后勤工作了然于胸。”退役之初,申华江进入某家政服务热线当运营经理,在这段时间,他对家政服务行业有了更多认知。
“人民战争永不过时。现在互联网发展得太快,但传统行业也不能丢,因为老百姓确实有需求。”思考良久,申华江决定“沉下心,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
2010年初,他创建了重庆品创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创家政)。凭借良好的口碑,申华江打开了市场,在重庆家政服务行业有了一席之地。5年后,他又注册了重庆雄鹰房屋维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鹰维修)。
优先吸纳退役军人及军属
团队“战斗力”十足
家政公司和维修公司有很多,但像品创家政和雄鹰维修这样在招聘时就亮明优待退役军人和军属的公司并不多见。
申华江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组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继续在社会中发光发热。”
自创建公司之日起,他便积极响应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政策,主动对接部队,优先接纳退役军人和军嫂上岗。2011年至今,已累计为100多名退役军人、60多名军嫂提供了就业岗位。
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不论刮风下雨,无论是拆可燃雨棚、防盗网,还是外墙清洗维修,抑或是做室内外开荒保洁,这群退役军人和军嫂都会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最大程度地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服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1年4月,雄鹰维修高空作业团队(“蜘蛛人”团队)被重庆市总工会命名为“工人先锋号”。
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
积极参与抢险救援任务
2019年7月12日,位于南湖路的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岸分公司门口,4棵粗壮的大树在狂风骤雨中轰然倒塌,堵住了里面的几十辆抢险工程车。
凌晨四点半,申华江接到求助电话,迅速召集公司员工前往现场救援。十几分钟后,十余人便抵达现场。
当时,狂风骤雨大作,大家不能使用电锯,便用斧头、锯子截断树根,再用工程车将其吊走。
参与此次抢险的退役军人杨帆回忆说:“那天凌晨雨很大,雨衣根本挡不住,人都有点站不住。里面的衣服打湿了,大家就脱掉了上衣,光起膀子干。”回到家后,杨帆才发现身上被刮出了大大小小的伤口。
这些年,除了帮退役军人和军嫂就业,带领公司团队服务社会,申华江还十分热心公益。他长期坚持开展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活动,个人爱心捐款超45万元;累计为部队、军属、优抚对象等捐赠慰问品价值20多万元,提供价值30万元的家政服务。作为“宝贝回家”行动的志愿者,申华江帮助彭水、綦江、开州等地的10多名“宝贝”找到了自己的家。
退役武警彭柳升
从保安变文物“医生” 全程参与千手观音修复
7月23日,大暑,大足区宝顶山上游人如织,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名导游举着旗子、背对石刻讲解大足石刻的历史故事。与游客驻足观察不同,彭柳升贴着石刻行进,左看看右看看,时而低头记录,时而提醒游客不要伸手抚摸石壁。
彭柳升是大足石刻研究院的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今年是他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第12个年头。然而,大足石刻宝顶山文物区约一公里的这段路程,他走了整整29年。
在宝顶山当保安17年
曾冒死制服盗宝歹徒
1990年,彭柳升从湖南来到重庆大足,成为一名武警。由于爱好绘画,他利用空闲时间创作,参加过不少部队书画比赛。
1991年3月,当时的大足县文化馆向社会有奖征集美术作品,彭柳升临摹老虎的一张画作进入了原大足石刻博物馆馆长郭相颖的视野。
“小同志,你愿不愿意跟着我学绘画?就是要有恒心。”郭相颖叫人给彭柳升带话。
“愿意。我是一名军人,请相信我。”
就这样,彭柳升拜郭相颖为师。也是从这时,彭柳升与大足石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4年底,彭柳升退役,正巧碰上大足石刻招聘保安,他毫不犹豫报了名。
“本来家人想让我回湖南,但我不想走,我想离大足石刻近一点,多了解一点。”彭柳升告诉家人,说过两年就回去。没想到,这保安一当就是17年。
这17年里,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要在文物区内往返巡查至少6次。这里的一龛一像、一步一梯、一草一木,他都了然于胸,对这里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1997年元月的一天夜里,彭柳升和胡登俊、黄仁友两名同事发现宝顶文物区内有人妄图盗窃文物,立即与手持凶器的罪犯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制服歹徒。
主动要求值“长夜班”
打着手电筒刻出上百尊造像
“画像是二维的,不能将它的形态完全展现出来。就算用3D技术扫描,之前残缺的部分也没办法复原。全国各地那么多人长途跋涉来到这里,都想复刻回去做研究。我就在这里,有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为什么不做点什么呢?”带着这样的想法,彭柳升请求老师郭相颖教他雕刻技术。
一开始,彭柳升有些不好意思。他习惯每天在裤兜里藏一块小砂石,巡逻的时候悄悄拿出来刻一会儿,再揣回去。后来,他主动要求值“长夜班”。夜深人静之时,彭柳升就打着手电筒,仔细观察石像的造型、细节,再一点一点复刻到砂石上,在石像旁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靠着对石刻的热爱和超强的毅力与耐心,彭柳升不仅雕刻出上百尊栩栩如生的造像,在当地也小有名气,还自学了不少石质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成了周围群众口中的“专家”。
转型为文物“医生”
曾参与修复千手观音
2008年,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开始前期勘察研究,面向社会招募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
凭借炉火纯青的雕刻技巧及多年来对大足石刻的了解,彭柳升从近60人中脱颖而出,成为“2011年度石质彩绘贴金文物专项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18人中的一员,也转型成为大足石刻研究院的一名文物“医生”。
“文物修复和雕刻创作完全不一样,它讲究还原造像本来的面貌。你必须站要站得、坐要坐得,手要稳要狠,尤其是让不可移动文物‘回去’的难度之高,常人难以想象。有时候我们在崖壁边修复,要站到脚手架上,头一歪、手一举,就是一个多小时。”彭柳升说。
在这次保护工程中,彭柳升主要负责修复千手观音主尊像右边的一只主要的残手。
“早期修复人员只泥塑了一块‘红布’覆盖手臂作为遮挡,非常影响美观。我们要做的就是判断并还原出这只手的造型,再给它加装上去。”那段时间,彭柳升天天“泡”在实验室,不是在给模型上大漆,就是在调漆、髹漆(将漆涂在器物上)、贴金……待修复技术日益精湛,他和同事再小心翼翼地应用到千手观音本体上。
经过近一年时间,这只关键手臂的修复工作才圆满完成。
从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彭柳升全程参与了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千手观音主尊共有800多只手,他参与修复了100多只。
“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光荣的任务,光靠我们这代人是远远不够的。”彭柳升说,接下来,他将有意识地发掘和培养更多新人加入文物保护修复的行列,共同爱护我们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32117.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4-11-28重庆检察一事例入选第...
- 2024-11-28安徽:公益诉讼检察助...
- 2024-11-28以“数字大脑”场景化...
- 2024-11-28江苏泰州高港区:“检...
- 2024-11-28家暴不是“家事”
- 2024-11-28陕西蒲城:公益诉讼助...
- 2024-11-28以政治与业务深度融合...
- 2024-11-28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