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法制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人物访谈

“60年,雷锋精神一直都在!”

时间:2023-03-13 作者:佚名 来源:七一网

  

  

  “60年代”身边雷锋

  周传勋,90岁,全国最美志愿者、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北碚区文艺家协会志愿者

  周传勋从1965年开始坚持做好事。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车灯代表性传承人,他组建了北碚区龙凤桥街道重庆车灯基地,常年在基层开展群众文化义务演出,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1993年退休至今,仍在接受各单位和群众艺术团邀请,为其义务创作排演节目。

  

  “70年代”身边雷锋

  顾大彬,88岁,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九龙坡区暖阳志愿者协会志愿者

  顾大彬从1973年开始坚持做好事。他自学理发手艺免费给乡亲们理发,退休后,他定点全职做起了义务理发志愿者,每周一、四和周末,他的“义务理发店”在杨家坪步行街;每周三,“义务理发店”在九龙坡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剩余时间则走街串户,为需要的群众免费理发洁面。

  (受访者供图)

  

  “80年代”身边雷锋

  杨永根,61岁,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重庆高新区金凤镇“老杨群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

  杨永根从1985年开始坚持做好事。2015年,他成立金凤镇“老杨群工”志愿服务队伍,并组建六支志愿服务小分队,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600余场次,服务群众4.7万余人次。他认真总结经验和做法,传授给年轻“老杨”志愿者,“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的服务承诺遍地开花。

  

  “90年代”身边雷锋

  杨昌龄,57岁,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江津区几江街道居民

  杨昌龄从1990年开始坚持做好事。她聚焦青少年心理疏导,从作为教师、一个人关爱山区贫困儿童,到创立江津区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带领25名专职社工和3000名志愿者,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已累计服务5万小时以上,筹集善款300万元,服务人数3万人次。

  

  “00年代”身边雷锋

  田桂兰,72岁,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助残志愿者

  田桂兰从2006年开始坚持做好事。为解决残疾人心理问题,田桂兰牵头建立以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为依托,以手工编织为主、以工代疗为目的的残疾人工疗站。17年来,她指导500多名残疾人学习串珠编织,带动精神残疾人一针一线串出“新世界”,用满腔热情点燃残疾人希望之火。

  

  “10年代”身边雷锋

  廖财莉,42岁,重庆市道德模范、重庆好人、重庆市“雷锋的士”志愿服务队队员

  廖财莉从2014年开始坚持做好事。加入重庆市“雷锋的士”志愿服务队后,她“爱心送考”从未缺席,义务献血年年参与。工作之余,她和队员们组织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等多种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在春运、五一、国庆黄金周等节点,为有需求的旅客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乘客感受回家路上的温暖。

  

  “20年代”身边雷锋

  康鹏,27岁,重庆市最美志愿者、渝北区回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

  康鹏从2020年开始坚持做好事。新冠疫情期间,他主动投身疫情防控一线;2022年重庆多地发生山火,他第一时间组建志愿者团队进入山火现场。因为他的青春热情、担当奉献、方法得当,一起参与的小伙伴都亲切地称他“康队长”。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周奇摄)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学雷锋”月的开端,重庆日报记者与7位在不同年代坚持做好事的“身边雷锋”对话。时光荏苒,雷锋精神不曾褪色;新的时代,雷锋精神与时俱进。他们说:60年,雷锋精神一直都在!

  谈初心

  看到困难群众,我总想尽力去帮助他们

  对于同是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周传勋和顾大彬来说,他们学雷锋的初心是一致的。两人都清楚记得,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迅速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

  在这股热潮中,周传勋和顾大彬被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他们认识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乐于助人,哪怕只是为困难群众挑水、种地,也是一种善行。

  “我们是听雷锋故事、唱雷锋歌曲长大的一代。”对话中,杨永根、杨昌龄、田桂兰说了同样的话。

  30多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杨永根专职从事信访工作,需要长期深入基层一线,上门入户去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看到困难群众,我总想尽力去帮助他们,心里能舒坦点。”

  17年前,田桂兰是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一位党支部书记。“娃儿老是待在家里不出门,我们大人稍不注意,他就用烟头烫自己手臂,这样下去怎么办啊?”一天,一位家有精神残疾人的居民来社区诉苦,恰巧被田桂兰看见。

  从那时起,她决心要帮助精神残疾人过上正常的生活,多次走访调研后,社区建起了残疾人工疗站。

  几张桌子、十几把椅子,虽简陋却整洁,这个小小的工疗站,如今已接纳了大渡口区500多名精神残疾人,是社区里独特而温暖的存在。

  廖财莉的爱人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也是“雷锋的士”志愿服务队队员,她见证了爱人“爱心送考”的全过程。

  在爱人的影响下,廖财莉通过层层考核,也加入了“雷锋的士”志愿服务队。现在她年年参与“爱心送考”,还会为考生们准备好清凉药品和营养早餐,精心制作祝福卡片。不少考生和家长跟她成为了朋友,与她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

  一人一岗,一生一事。廖财莉视“雷锋的士”为出租车驾驶员的最高荣誉。

  “95后”的康鹏年纪虽轻,但他从小就听过雷锋的故事。“雷锋的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但是一件件汇集,就铸就了一座耀眼的丰碑。”在他看来,自己所从事的旅游工作也是以服务为宗旨,为游客提供舒心、愉快的旅程。“学雷锋、参与志愿服务与我的工作发展方向相契合。”康鹏说,趁着自己年轻、有干劲,愿多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

  说感触

  我们的善举感染到别人,这就是雷锋精神的感召力

  时代变迁,雷锋精神在岁月长河里永远闪亮。几位“身边雷锋”说,雷锋精神好似燃烧的火炬,点亮凡人善举,温暖社会角落,也激励他们继续前行。

  在2003年“非典”时期,周传勋创作了歌曲《非凡勇士》,并到病房教唱带给大家信心;2008年,他组织文艺志愿者进医院,抚慰汶川大地震伤员……这些都让老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我永远忘不了30年前扑进我怀里那纯净的眼神。”1990年,杨昌龄大学毕业后,来到当时开县的一所乡村小学任教,接触到了贫困山区儿童。为了抚慰孩子们的心灵,她自发考取心理咨询师、全国中级社工师证书,后辞掉工作,专职从事社工、志愿服务。她认为,与其说她帮助了孩子,不如说自己跟他们一起成长。

  2020年,金凤镇大盐村4岁小朋友妮妮在一处共享单车临时停放点玩耍,误将手指伸进单车车体内,造成左手多个手指粉碎性骨折。在走访过程中,杨永根了解到妮妮和外公相依为命,家庭十分困难。

  经多方考证了解事情原委后,杨永根主张按该共享单车企业无责任过错处理,但考虑到妮妮家的状况,他自掏腰包捐了1000元。后来,这家企业负责人被打动,又给妮妮送来4万元困难救助金,“或许是我们的善举感染到别人,这就是雷锋精神的感召力。”

  去年,康鹏参与了北碚山火扑救,他和志愿者队伍一起守了三天三夜。

  话传承

  后浪推前浪,大胆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身边雷锋”用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杨昌龄从一个人单打独斗提供心理援助,到现在带领25名专职社工、3000名志愿者,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心理服务,队伍越来越庞大、专业,她很欣慰。

  顾大彬谈到,如今,来找他的不仅有理发的“顾客”,还有希望与他一起走街串巷为百姓义务理发的“学徒”。

  加入“雷锋的士”9年,廖财莉和队员们用自己的言行感染身边的驾驶员,“雷锋的士”志愿服务队队员逐年增多,如今已经发展到3600多人。“我想,这就是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历久弥新的吸引力。”

  7位“身边雷锋”一致表示,雷锋精神,需要代代相传。青少年尤其要成为主力军,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怎么做?

  年长的周传勋说,每个人都应从小树立起学习雷锋精神的观念,要多表扬、称赞青年人做好事,哪怕在家里为父母分担家务,也是值得鼓励的;学校还可以每学期评选优秀志愿者等,营造学习雷锋精神的良好氛围。

  杨昌龄提倡青少年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一言一行激发正能量、一举一动凝聚正能量、一点一滴传播正能量。“哪怕是一个笑容、一句问候,或许就能唤醒一颗热心。”

  “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扬雷锋精神,在平凡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勉勉,在社会生活中友爱相助、互相关怀。”杨永根希望年轻人积“小善”为“大善”。

  “后浪推前浪,青年就是立于潮头的‘后浪’,尤其是‘00后’,不要顾虑太多,大胆去做你想做的事,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康鹏充满激情地说。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21900.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反腐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反腐法制网 fffz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47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