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法制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网友之声

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湖南

时间:2023-02-06 作者:佚名 来源:红星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擘画了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切嘱托,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湖南。

  一、加快绿色发展转型,彰显美丽湖南发展之美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三个高地”为抓手,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道路,不断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推动结构调整,在确保能源安全基础上,加大“绿电入湘”力度,大力发展抽水蓄能项目,因地制宜加强光伏、风力发电开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力推进“气化湖南工程”。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扩张,严格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硬约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船),发挥好岳阳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作用,推动货运“公转水”“公转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推动有条件的城市率先达峰;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达峰,鼓励大型企业制定达峰行动方案、实施减污降碳示范工程。持续推进低碳产品认证,推广低碳技术应用。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强化低碳城市、低碳工业园区、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双达”试点示范,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打通“两山”转换机制。充分发挥工程机械制造等产业既有优势,强化“电力、算力、动力”三大支撑,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先进半导体、环保装备、绿色建筑等制造业,为湖南制造贴上“绿色生产”标签。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环境敏感型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生态行业,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养殖面积,创建更多绿色农业品牌。

  二、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彰显美丽湖南环境之美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建成空气常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湖南。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个攻坚战为重点,实施长株潭及大气传输通道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攻坚行动,强化重点因子、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特别防护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预警预报,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以长江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洞庭湖总磷污染治理三个攻坚战为重点,着力抓好“一江一湖四水”源头防控,重点抓好洞庭湖总磷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全面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以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准入管理。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长沙、张家界“无废城市”建设,落实重点重金属排污许可制,推进花垣“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强矿山尾矿库、矿涌水和地下水污染治理。合力唱好“四季歌”。组织开展“春雨行动”,为基层一线送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发动“夏季攻势”,坚持问题导向,将中央交办问题、中央考核问题、省政府民生实事等重要任务纳入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扎实推进“利剑行动”,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守住安全底线;组织“守护蓝天”专项行动,聚焦特护期大气污染,严密防控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三、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彰显美丽湖南生态之美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万物精灵各得其所,涵养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筑牢生态屏障。统筹“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保护修复,守牢守严生态保护红线,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湖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优化空间格局,健全监测体系,强化监管执法,全面禁止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建设一批生物遗传资源保种研究基地。推动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脆弱区治理。加强“一区四带一网多点”(洞庭湖区、湘资沅澧四带、湿地保护体系网、湿地保护与建设项目点)等区域内保存较好的自然湿地保护,初步形成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湿地生态安全格局。以大湘西与湘南地区为重点,推进重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湘西武陵山片区、湘中衡邵盆地、湘南郴州永州区域石漠化治理。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实施绿色矿山建设行动,全省生产矿山全部达到湖南省绿色矿山标准。推进郴州、花垣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四、加强城乡环境治理,彰显美丽湖南人居之美

  让人民群众有美好的生活空间、功能空间,在享受先进的基础设施、整洁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能够感悟四季、亲近自然、记住乡愁。开展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扩面提质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补齐城市短板,填补乡镇空白。深化黑臭水体整治,推动管网混错接、雨污分流改造。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建设,提升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处理率;完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分类指导和风貌引导,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质升级。开展美丽试点示范。结合生态文明创建行动,开展美丽湖南建设试点,创建一批美丽城市、美丽园区、美丽工厂,美丽乡村示范县、镇、村和美丽宜居屋场,建设不同层级的美丽单元。

  五、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彰显美丽湖南制度之美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责任体系等,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责任体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发挥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委员会作用,全面落实《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强化企业治理主体责任,倡导公众共同参与。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标准,组织开展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化源头防控制度引领,推动“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监督执法、督察问责管理体系改革。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试点示范。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探索异地开发补偿模式。完善市场体系。引导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壮大生态环保产业,建设一批环保专业园区。加快推行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机制。提升治理能力。深化生态环境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快建设全省共建共享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支撑平台”“大数据中心”“大应用系统”,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加强生态环境科研能力建设。

  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彰显美丽湖南人文之美

  把湖南的“生态绿”与红色基因的“潇湘红”相结合,与湖湘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新时代精神特质相结合,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擦亮生态文化名片,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深入发掘生态价值观。结合湖南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创作一批生态文创作品,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渗透到作品中,促进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相融合。传承保护传统生态文化。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名村保护与监管,保护城乡传统山水格局,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突出地方特色,做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中生态价值观的传承、弘扬、发展和保护。提升全民生态意识。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教育,引导和推动党政干部不断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绩观。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社区、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生态实践活动,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开展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激励机制;遏制餐饮浪费行为,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全方位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等节约意识,引导公众树立和实践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打造湖湘生态文化名片。加大媒体宣传,继续办好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提升湖南生态文明旅游的国内外影响力;高标准举办好亚太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中非经贸合作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展现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拓宽湖南生态文化宣传路径。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群)


原文链接:https://www.hxw.gov.cn/content/2023/01/18/140969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反腐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反腐法制网 fffz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47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