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法制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廉政教育

诸葛亮如何教子

时间:2021-03-24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小识】

  犹记上初中时,从一册旧书上,读到此文,爱不释手,遂抄之,复背诵之。几十年来,总是经常想起此文,轻声吟之,有一种幸福滋生于心间。

  《诫子书》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一生为国,戎马倥偬,很难有机会当面教育儿子,遂写此信给八岁的诸葛瞻。《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之作,也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教育心得,文字简练,思想丰美,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其中好多句子,已经成了格言,被历代的人所喜爱。

  文章围绕一个“静”字展开,思考了“躁”对一个人的危害。其实,中国文化非常重视“静”,不管儒家,还是道家,皆如此。“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诸葛亮反复强调“静”,是有他的道理的。老子也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可见物欲会让人心动,最后导致道德腐化。

  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如此,才能致远、广才。古人曰:“火静以朗,水静以鉴。”一个人只有心安,才能进入学问的殿堂,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有用于社会的人。如果心烦意乱,淫慢险躁,不仅读书无成,而且还会败坏精神,走向邪路。

  “多不接世”,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即“用世”之意。多不接世,就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儒家非常讲究经世致用,学以致用,这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追求和实践。无论“修身”,还是“养德”,都是为了服务社会;“广才”和“成学”,目的就是报效祖国。否则,“励精”“治性”,意欲何为?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权倾朝野的丞相,他的家产是非常微薄的,“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他自表后主曰:“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三国志》记载:“及卒,如其所言。”

  邓艾伐蜀,诸葛瞻率军抵抗,大败,临阵战死,时年三十七岁,其长子诸葛尚,亦死。诸葛瞻临难而死义,可谓忠孝存焉。(杨光祖)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38661.html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反腐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反腐法制网 fffz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47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