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为检察监督按下“快进键”
时间:2022-12-13 作者:佚名 来源: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来源 | 杨浦检察
“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着新时代的检察工作。围绕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形势和人民群众对司法检察产品的更高需求,如何用好大数据,真正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对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每一名检察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数字检察到底有何魅力?
大数据如何撬动法律监督的杠杆?
杨浦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汤旻成功办理的一起追诉案件,成为数字化探索在杨浦区检察院实践的生动注脚。
2021年初,家住外省的黄先生向杨浦区某商场反映,称从未到过该商场,却收到了注册商场会员的短信,并且绑定了陌生车辆。通过黄先生提供的车牌,犯罪嫌疑人夏某某浮出水面。经查,夏某某通过下载使用非正规接码软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随机手机号及验证码,以此来注册商场新会员账号,然后绑定自己车辆从而抵扣停车费。
“一辆车牌被绑定成百甚至上千个手机号”这一异常线索引起了承办检察官汤旻的注意。“恶意‘薅羊毛’绝不是个案。”
汤旻对受理案件中的内部数据犯罪信息进行梳理,发现了“犯罪嫌疑人为该商场写字楼通勤员工;通过接码软件频繁使用的手机号多为空号或者不存在的号码;每日固定时间、固定频率地使用积分抵扣停车费”等问题,推导出类案犯罪模型,之后再与平台信息等外部数据交叉比对,进而筛选出异常数据订单。通过对异常订单的进一步甄别,将关注点聚焦注册手机号码机主及与使用人员关系,将未使用接码软件而真正使用平台注册规则的情况排除。最终,汤旻发现存在类似异常的车辆达20余台,“我们成功锁定并追诉犯罪嫌疑人20余人。”
“大数据对于法律监督的撬动作用正在显现。通过数据应用建立监督模型,可以更精准地发现案件监督线索。”回忆办理案件切身体会,汤旻感受明显:“数字检察实现了个案监督向类案监督的延伸,也加强了我们监督的主动性。”
在成功追诉的基础上,汤旻还将有效归类信息和发现的问题向商场制发检察建议,助力其完善信息化管理,从源头上堵住违法“薅羊毛”手段攻破的缺口。“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数字检察让我们的职能进一步延伸,从监督办案走向了社会治理。”
“大数据面前谁都可以先行一步。”除了刑事监督领域,杨浦区检察院还在刑事执行监督、民事行政监督和公益诉讼监督等领域积极探索,目前已经建立监督模型9个,发现线索9件,制发检察建议5份。
下一步,杨浦区检察院将在总结深化已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成效基础上,继续打造数字式“类案监督”模式,脚踏实地,真正走出一条“以数字检察为牵引,以类案监督为核心,以促进社会治理为目标”的数字检察创新发展之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8NfkWBT7hPIib63wnrBIg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4-02村民反映宁夏回族自治...
- 2025-03-26致中共福建省纪律检查...
- 2025-03-26致中共福安市委周祥祺...
- 2025-03-26致中共福建省委周祖翼...
- 2025-03-26致中共福安市纪律检查...
- 2025-03-26致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
- 2025-03-26致宁德市人民政府党帅...
- 2025-03-26致福建省人民政府王金...